【棘手的「核垃圾」】(1)寫在福島核電站事故2週年

http://big5.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4294-20130312.html?ref=ML

日經能源環境網

【棘手的「核垃圾」】

 

(1)寫在福島核電站事故2週年

2013/03/13

【日經BP社報導】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自發生已經過2年。

由於放射性污染問題難以解決,福島縣重建的步履依然非常沉重。

探尋重建遲遲不見進展的背後原因,歸根到底就在於「核垃圾」處理問題。

如今在日本,核電站重啟已有了現實可能性,

而核垃圾對於開始進行經濟重建的日本來說,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

本文將針對全球都為之苦惱的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問題,

探討更具現實意義的解決方法。

   

把獅子關到籠子中就安全了。

即便聚集到一起也不會變成哥斯拉

──福島縣伊達市清污對策負責人半澤隆宏在向居民介紹放射性物質時,

經常會用到這個比喻。
      

由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放射性物質在福島縣等地擴散開來。

庭院的土壤中附著有放射性物質,這種狀況就像獅子在家周圍來回走動一樣危險。

而剝離土壤表層部分,並裝到容器中保管的清污作業,就如同將獅子關在籠子中一樣。
      

並且,如果建造將關在籠中的獅子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的「動物園」,

便可更安全地進行保管。放射性物質的「動物園」,

就是各市町村推進設置的「臨時堆放場」。

不過,能像伊達市這樣順利確保了臨時堆放場的地方政府很少。

在臨時堆放場候選地附近的居民中,有些人先入為主地認為:

「如果將清污時產生的垃圾集中到一處,輻射會變得更強。」

也就是說,人們認為,如果將獅子聚集到一起,會變成更兇猛的怪物,

例如哥斯拉,從而產生了不安及恐懼心理。

但實際情況顯示,集中堆放到臨時堆放場反而會有效減少輻射量。

受「獅子會變成哥斯拉」這種看法的影響,雖然自事故發生之後已經整整過了2年時間,

但福島清污作業依然遲遲不見進展。

對於日本政府來說,如何處理「核垃圾」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重要課題。

不過,這裡所說的「垃圾」指的是核電站正常運轉時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核廢料)。

但福島核電站事故又引發了另一個「核垃圾」處理問題,那就是事故中洩漏的放射性物質。

核垃圾問題此前就已存在,但由於與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係,

因此之前很少有人關注過這個問題。

雖然人們以前無意識地迴避了核垃圾問題,

但是核電站事故使得核垃圾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如何處理這些核垃圾已經成為福島重建的障礙。

放置於屋前的清污垃圾

福島縣田村市居民佐藤進吾(化名)曾聽清污施工人員說:

「清污作業產生的垃圾需要先保管在各自家中一段時間。」

核電站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處理過程大致分為4步。

首先,剝離附著有放射性物質的表層土壤,收集枝葉並進行清污,然後裝在容器中。

第2步,是將這些容器集中到各市町村設置的臨時堆放場,保管3年左右。

第3步,是移送到預定建於福島縣內的臨時儲藏設施進行保管。

第4步,是在30年以內轉移到新建於福島縣外的最終處理場。

不過,福島縣內各地方政府相繼在第2步的臨時堆放場設置方面遇到難題。

實際上,目前有許多地方政府無法確保充足的臨時堆放場。

田村市也是為了確保臨時堆放場而陷入苦戰的地方政府之一。

該市採用的方法是按居民自治組織或「居民組」

這種小規模社區設置「臨時的臨時堆放場」暫時保管垃圾,雖逐漸獲得了居民的理解,

但作業進展遲緩。

雖然于2011年11月就制定了清污計劃,但全面開始進行清污,

則是在事故發生1年零4個月之後的2012年7月。

而且,在暫時的保管場所建成之前,即便進行清污,也只能把垃圾堆放在現場。

田村市核能災害對策負責人鐮田洋一講述了所面臨的困難情況:

「除了承包企業較少外,無法儘快設置臨時堆放場也是(清污作業進展遲緩的)一個原因。」

有些地區不得不把「現場保管」作為最初的基本方針,將核垃圾放置在清污現場。

例如郡山市。進入開展清污作業的地區便可發現,地上到處放著裝有清污土等的容器。

郡山市核能災害對策主管辦公室負責人山口勇說:

「雖然仍在繼續進行臨時堆放場用地談判,但目前尚無頭緒。」

清污作業本身也面臨難題。

日本政府作為長期清污目標,提出除接近核電站的高劑量輻射地區之外,

將追加輻射量控制在每年1毫西弗(輻射劑量在每小時0.23微希弗)以下。

不過,並不是只要進行清污作業,輻射劑量就會下降。

據稱在高劑量輻射地區進行清污作業容易取得較大的效果。

換句話說,在低劑量輻射地區難以獲得較好的清污效果。

按規定需要進行清污的標準輻射量為每小時0.23微希弗,而在稍高於這一數值的地區,

即便進行清污作業,也很難達到目標,反而會增加垃圾,提高成本。

「如果將大量金錢用於不知道能產生多大效果的清污作業,還不如用於賠償」,

被迫背井離鄉避難的災民中,甚至出現了這種聲音。

日本政府列入2013年度預算案的清污費用為4978億日元。

加上以前花費的清污費用,累計高達12875億日元。

而且,據東電推算,包括賠償、清污及臨時儲藏設施等在內,總共會產生10兆日元的費用。

隨著清污作業長期化及施工人員短缺問題日益凸顯,

有可能在效果較差的作業上花費鉅額資金。

能否遵守「在縣外處理」的承諾?

從臨時堆放場運送清污產生的垃圾,並保管30年左右的臨時儲藏設施方面也面臨問題。

「我們希望中央政府能儘快確定最終處理場,將核廢料從福島縣運出去。

不願意美麗的風景因不好的風評而受到影響」,

大熊町町長渡邊利綱面色沉重地這樣說道。

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大熊町已被日本政府列為臨時儲藏設施候選地。

「清污產生的垃圾先保管在臨時堆放場,然後運送到臨時儲藏設施,

最後在縣外進行最終處理」。

這是2011年菅直人政權向福島縣作出的「承諾」。

不過,不知這一承諾能否被遵守。

福島縣外因海嘯而產生的瓦礫基本沒有放射性污染,儘管如此,

日本全國各地依然掀起了強烈的反對接收運動。

將清污作業產生的垃圾運到縣外,估計難度會更大。

要推進清污作業,就需要建設臨時儲藏設施,這一認識已經在福島縣內逐漸擴大。

不過,候選地居民擔心會被「選為最終處理場」。

渡邊町長表示「將以民意為基礎」作出決定。但居民中已經產生不安及絕望情緒。

作為建設臨時儲藏設施的調查候選地,

環境省選擇了酜通地區的雙葉町、大熊町及楢葉町等共計9個場所。

從3月開始進行調查。不過,並未探討之後的最終處理場問題。

目前甚至不知道能否將清污作業產生的垃圾運到臨時儲藏設施中。

某地方政府職員面對堆積如山的清污垃圾容器,非常擔憂地說:

「隨著清污作業的開展,垃圾會日益增多。」

據環境省推算,福島縣內清污作業產生的垃圾總量約為1500萬~3100萬立方米。

由於容器容積約為1立方米,因此大約需要1500萬~3100萬個容器。

按計劃將從2015年年初起運往臨時儲藏設施,

但1輛10噸級的卡車最多只能裝載7到8個容器。

總共大約需要200萬輛卡車。

除了難以確保這麼多卡車,還面臨道路擁堵及運輸成本問題。

有相關人士認為,「這並不現實」。

另一方面,事故產生的核廢料中,還包括「發生事故的反應爐」。

也就是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廢爐問題。

清除該核電站廢爐的熔融核燃料等,是人類面臨的史無前例的挑戰。

「用30~40年時間廢爐」是否現實?

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制定的中長期藍圖是,首先在今後2年內,

從因氫氣爆炸而廠房受損的4號反應爐乏燃料池中運出燃料,

大致在10年後取出熔融燃料。

並用30年~40年時間結束廢爐作業,將現場平為空地。

       東電「福島重建總部」代表石崎芳行表示:

「雖然知道這很麻煩,但我們將集結全球的聰明才智,盡量提前完成廢爐。」

不過,就連正常結束運轉的核電站,廢爐也需要花費30多年時間。

烏克蘭政府認為車諾比核電站廢爐作業需要花費100年以上的時間。

毫無疑問,用30年~40年時間完成福島第一核電站廢爐工作只是一個「努力目標」。

實際上,日本目前也不具備順利進行廢爐作業的技術實力。

這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例如,反應爐周圍的輻射量很高,施工人員不能入內,因此必須使用作業機器人。

於是東電于2012年12月,在東芝公司剛開發出來的4腳步行機器人上配備了攝影鏡頭,

用於反應爐廠房地下作業。

不過,由於機器人在上樓梯時失去了平衡,因而中斷了調查。

設想用於高輻射劑量環境的機器人開發剛剛就緒,要順利進行作業,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

除了東芝,還有多家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正針對廢爐加速進行技術開發。

東電計劃設立廢爐技術研究開發基地,召集全球的技術人員,

但這不過是剛剛站在起跑線上,要取得成果還有待時日。

那麼,要儘快解決遲遲不見進展的核電事故核廢料問題,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方法呢?

為此,採訪組前往了于1986年發生核洩漏事故的車諾比核電站。

(未完待續)

(《日經商務週刊》倫敦支局記者:大竹剛、鵜飼秀德、山根小雪、森岡大地)

 

■相關報導

隱岐商事開發出可大幅去除土壤中放射性銫的系統
中國重啟核電建設,投放800億元確保安全
【福島核電拆除現場】(上)500米外遙控10台重型機械

■關鍵詞
資源/能源/新材料

■日文原文
どうする「核のゴミ」1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